妇好墓出土了众多精美的玉人雕塑,其中有一件玉人却特别引人注目,令考古学者和网友们纷纷猜测。最让人费解的,不是玉人本身恒利决策,而是它身侧奇特的柄状器物。到底这件物品代表着什么呢?对此,许多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猜想和独特看法。
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,出土了十三件玉人雕像。尤以四件圆雕玉人最为引人注目,为了后续方便叙述,我们将它们分别命名为甲(编号371)、乙(编号372)、丙(编号376)和丁(编号377)。
甲号玉人,我们可以戏称它为“发条人”。这尊玉人呈黄褐色,双手安静地抚膝,优雅地跪坐着。它的整体高度约为7厘米,宽度3.6厘米,厚度6.8厘米。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面部特征,表现出明显的蒙古人种面貌。而且,甲号玉人的头部戴着一个卷筒状的冠饰,腰侧插着一个不明的器物,这让它看起来更加与众不同。
展开剩余81%乙号玉人,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“锅盖头”。这尊玉人用褐色玉料雕刻,依旧是双手抚膝、略微前倾的跪坐姿势。它的发型非常独特,所有头发集中梳至顶端,形成一个小辫子,从头顶垂至脖部。与其胸前的图案不同,这更像是一种文身,而非衣物设计。其腿部中央有一个大孔,可能用于某种嵌入物。
丙号玉人,不妨叫它“紧箍咒”。这是一种典型的低冠样式,被称为“頍”形冠,这种形状在现有的考古发掘中比较常见。玉人跪坐的姿势与其他玉人相同,但它的头部戴着一顶宽大的圆箍形“頍”形冠,整尊玉人呈白色石质雕刻。面部特征呈现出瘦长脸,尖下巴,蒜头鼻和浓眉大眼的样貌,给人一种强烈的个性感。
丁号玉人恒利决策,不妨称其为“绿猴子”。这尊玉人由孔雀石材雕刻,整体呈淡绿色。它依然保持了跪坐并双手抚膝的姿势,头部微微仰起,颇有些猴子的面貌,宽额尖颌让人一眼就联想到猴子。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的发髻,位于脑后左侧,发髻中间有一个小孔,头饰雕刻成半圆形,细节雕刻精美。与其他玉人一样,它没有衣纹,赤脚而坐。
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玉人的姿势,几乎可以说它们在整体表现上完全一致——都是跪坐并双手抚膝。跪姿似乎是商代社会上层阶级普遍的姿势,商代贵族的跪坐姿势,也可从晚商军事贵族亚长的脚掌骨化石上看到相似的印记,俗称“跪踞面”。不过,尽管姿势相似,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玉人身上看到不同的身份象征。
甲号玉人衣饰讲究,头戴长辫,目视前方,腰间插着一件奇特的器物,它的气质似乎更接近一个奴隶主或贵族的形象。乙号玉人则低头倾身,面貌偏向女性,赤脚跪坐,可能代表一名女奴隶。丙号玉人也是女性形象,面容柔和、裸足露体,姿态低调。至于丁号玉人,则显得更为男性化,赤脚且无衣物,可能是一名男性奴隶。
然而,最让人困惑的,莫过于甲号玉人身侧插着的奇怪器物,它是否是这尊玉人能够成为贵族象征的关键呢?
目前,关于玉人身侧的柄状器物并没有定论,但几种不同的推测让这个谜团变得更加有趣。
第一种说法认为,这个柄状器物很像是玉人身体的尾巴,甚至被认为是龙或蛇的尾巴,它们盘曲着伸向玉人身体的一侧,可能象征着图腾崇拜中的“人兽结合”。不过,这种说法存在一定争议,因为仔细观察后会发现,这个器物并不是长在玉人身上,而是插在她的腰部。
第二种解释认为,这个柄状器物更像是燕尾形状,可能与商代的“天降玄鸟”崇拜有关。考虑到妇好作为祭祀者的身份,玉人可能代表了妇好具有燕子尾羽的神秘力量,象征她能够与神灵沟通并保护殷商百姓。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首鸟身像的尾羽形状与此相似,支持了这一推测。
第三种说法认为,腰间插着的器物是一种像玉笏(珽、荼等)一样的礼器。这种器物在古代贵族中常见,象征着身份与权威。《荀子·大略》中提到“天子御珽,诸侯御荼,大夫服笏”,表明这种玉器的上端形状有所不同,符合商代贵族的身份标识。
第四种说法来自于《殷墟妇好墓》考古报告的初步分析,认为这个柄状器物可能代表着武器,或者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。最有可能的解释是,这个器物是一种类似戚钺的兵器,它的形态与商代晚期流行的青铜铲型器物相似。青铜钺作为权力与军事的象征,与妇好女将的身份十分吻合。
通过之前对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的讨论,我们已经知道,妇好墓中的许多物品与军事和王权息息相关。这件甲号玉人身侧的器物,是否正是象征妇好作为女将身份的象征呢?这个问题,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验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牛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