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。近年来,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,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进一步明确政府、建设单位等主体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责任;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中国残联印发《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(县)管理办法》,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创建、提升建设水平。
广州华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(下文简称“华途”)是国内专注于无障碍领域的科技企业之一,以信息化手段深度参与全国多地无障碍环境建设,近年来参编了交通运输部《城市交通无障碍建设案例集》以及《中国无障碍环境蓝皮书(2022)》,承担了多个省部级重大课题和示范工程,还为一批无障碍服务机构、政府部门提供了不少参考意见。
作为一项涉及范围广、精细度要求高的举措,无障碍环境建设离不开相关单位的统筹推进。政府在此过程中,应当如何作为?如何以“绣花功夫”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,使其真正惠及全民?南方都市报“有爱无碍·蓝皮书访谈录”近日对华途总经理张传春进行了专访,探讨他对相关问题的思考。
谈政策机制
政府应设置专人专岗、落实法规要求
履行监督管理的责任
南都:当前各地都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,有的地方是单纯的各部门各司其职,有的地方则是组建了工作专班,职权相对统一,你认为哪种模式更有利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进?有没有第三种模式?
张传春:这两种模式都是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组织方式的明确。政府本身会有一些协同的机制,我觉得只要把标准的确认、协同机制的构建、场地的督导这些环节解决好了,两种模式都能跑得动。当然,专班可能更适合结合创建无障碍建设示范市、举办大型活动等重大节点,往往可遇而不可求。
关于第三种模式,现在有些地方探索针对无障碍成立新的行政机构,比如深圳市罗湖区残联成立了“无障碍城区创建科”,在原有的维权科之外成立了更加专业的科室,它能发挥的效果可以进一步观察。
关于是否成立一个新的机构,从市级层面来看,近年来一些城市成立了诸如投资促进局、低空经济局、海洋发展局之类的行政机构,其实是把原来一些行政机构的权责重新划分,再把一些原来没人做的事情分给它。如果一个城市遵照这个模式,成立专门负责无障碍的机构,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。
因为无障碍涉及新建建筑与大量既有建筑的改造,如果只是管新建建筑,住建部门之前就有这个职责,问题不大,但如果要管既有建筑,怎么明确工作界限,就存在一定难度,可能会出现职责不清晰的问题。
而且,我们通常说成立一个局,其实在概念上更偏向于对一个领域开展行政管理,但对既有建筑的无障碍改造而言,更强调的是“服务”、怎么帮助业主解决问题,如果工作思路没有朝这个方向转变,我觉得可能会有点麻烦。
当然,在实践中,即使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责任明确到一个现有的职能部门,它全职做这件事情的可能性也比较小,一个城市提升几千个设施,都是精细活,势必会牵扯到职能部门有没有精力的问题,一个人装修自己的房子可能都要花几个月时间,做几千个建筑确实是很难的事情。
从这个角度来讲,单独设置一个部门肯定会有所帮助今日云策,至少有人专门去干这个事,能够集中力量。而且设置一个机构,也是城市将这件事情长期落实的体现,因为机构的人员构成可能会变动,但机构本身可以长期存在。
南都:从你的角度来看,各地是否有必要通过成立专职机构的方式,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?是不是确定了牵头单位,就能顺利推进?
张传春:从我们自己的工作来看,我们作为技术服务单位,是想把自己的服务理念在各地落地,但我们往往发现,很多地方甚至没有专职的科室来做无障碍,更不要说什么局、什么部门,我们不知道该找谁对接。
理想情况下,一个城市应当有这样的机构,但我觉得最核心的点,还是要确保有专职的人。所谓的“专职”就是有几个固定的人专门做这件事,专人专岗,每年的工作计划、最后的考核都是围绕这件事。
具体是建立一个局,还是在一个机构下面建立科室,就要根据城市的需求来判断,比如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、残障人士占比较高,对无障碍的需求已经很急迫、很强烈了,一个科室不足以完成这件事情,那就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局。
关于第二点,我以无障碍环境督导为例,现在很多对督导的关注点,主要集中在督导动作本身,比如找什么样的人、干什么事、怎样得出结论,但完整的督导势必涉及几个支柱:可落地的标准、管理制度的建立、技术的使用,还包括服务业主的举措,只关注督导动作本身,我认为是片面的。
有的人可能觉得,出现这种情况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少城市是残联牵头做无障碍,残联自己的角色定位限制了它把一些工作往后面的链条延伸。我觉得如果没有体系化的支撑,让任何部门牵头都是一样的,我们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地方的住建部门,他们负责无障碍的可能就一两个人,你让他牵头、去跟那么多部门协同,根本就不现实。这本身是个多部门协同的事情,重点不是说谁来牵头,而是谁来负责把这个体系化的框架建立起来。
南都:除了确立协同方式,政府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,还应当注意哪些问题?
张传春:以各部门各司其职这种模式来说,现在很多地方其实都有联席制度,但问题就是它没有落实到位。一些地方对联席制度功能的定义,是为了解决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重大、疑难问题,但什么是重大、疑难问题?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疑难问题,而是相关单位有没有落实法规、做不做的问题。
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一些关于监督管理的规定,包括各地开展监督检查、制定考核办法、开展评估等事项,如果真的要落到实处,各地肯定就需要有一个联席制度,或者其他的统筹机制。国家法规对于监督管理已经有了明确的条款,现在需要地方自己明确这些职责是谁来承担。
如果进一步延伸,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:政府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职责究竟是什么?这个问题在宏观层面可以谈得很广泛,但落到实际,还是要围绕一个个业主的建设、改造,这个过程的主体是业主,政府开展联席会议也好、设置专班也好、设置新机构也好,归根结底是要把监督管理落实到位,而不是取代业主单位去搞建设、搞提升。
无障碍环境建设现在已经有法可依,有据可查,早期法规不完善,地方残联想给视障人士争取一套公交导盲系统,可能要联系很多部门、做很多调研、宣传,说盲人有多么大的需求、生活条件是什么样,后来法规完善了,我们就按法规来做了。政府落实法规、明确了监督管理职责的归属,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也会更加顺利。
谈精细化治理
以“绣花功夫”明确预算、落实标准
满足无障碍建设“厘米级”要求
南都:你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,是最能体现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事情吗?
张传春:我觉得是的,一件事情如果涉及一个庞大的数量级,就越需要协同、越需要精细化地处理。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的建筑数量庞大,而无障碍本身又是一项要求到“厘米级”的工作,如果不能实现精细化的管理,最后的结果就会出现偏差。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遇到一个“厘米级”的,还是对于建筑的要求,如果前面的过程不精细,最后怎么做得到?
而且与其他政府工作相比,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精细化程度,对受众造成的体感差别极其显著,一些别的事情,政府把关程度的松紧,可能是影响最后“好不好用”,到无障碍就变成影响最后“能不能用”,这个差别很大。
南都:近年来,一些城市提出要下“绣花功夫”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,你认为这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何联系?它是如何体现出“绣花功夫”?
张传春:我们从几个环节来讲。第一个环节是预算,很多地方往往面临预算的“死亡陷阱”,比如一个城市要做无障碍,领导让各个单位自行排查问题,看看整改要花多少钱,结果很多单位不懂无障碍怎么做,报上去的金额跟实际需要的金额天差地别,本来5000万就可以做好,几个单位报预算能报出50亿来,领导一看这个钱马上就觉得无法接受。
而且预算报上去了,想再改也很难,这件事情往往就没有下文了。这个总预算是一个城市决定是否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,最重要的决策依据,它看起来不起眼,但可能90%的城市都会在这个环节卡住。
事实上,通过精细化手段,对城市进行体检、分析场所有没有条件改、可以怎么改,就会发现其实需要的金额根本没那么大。比如以前一说要创建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,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一整个城市的范围,后来出台的政策就明确了,城市可以结合人口分布、特殊群体分布情况,划定一批老百姓需求较为强烈、急难愁盼的区域做创建,范围一下子小了十倍都不止,这个区域里再明确一些特殊群体需求较为强烈的动线,范围就进一步缩小了,这种事情就是要通过精细化地收集数据才能做得到。一个建筑也是这样,很多地方仔细看,其实可以做替代性措施,不必推倒重来。
第二个环节是标准,无障碍环境涉及人体工学,需要服务广泛的人群,这个功能定位就意味着它对很多尺寸、规格的要求是高度精细化的。很多人不理解,一个抓杆尺寸就差几公分,有必要较真么?其实如果按标准做,使用者可以撑起来,如果差个几公分,可能使用者用力都用不上。
我了解到,一些地方做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的时候,列举了一批不同场景,对每个场景都分析了应该设置的无障碍设施、设施的规格等等。标准的本质,就是总结了各种各样的数据、尺寸,然后形成一套兼顾更多人去使用的东西,我觉得它能充分体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精细化程度。
第三个环节,确定了建设、改造的计划,怎么去落实它,所以我们常说怎么让领导、施工人员能够看得懂施工方案,这是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核心要素。
南都:展望未来,你认为在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过程中,应当采取哪些科学、有效的方式和举措?
张传春:我们自己是想追求三个点。第一点,无障碍环境建设不能是“运动式”的推进,它一定有个可持续的方式,这就涉及制度、方法的问题,衍生出城市体检、项目库、审图、督导等一系列举措;
第二点,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想方设法用科学的方式,去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,不是把整个城市重修一遍,而是优先程度高的、重点的地方先建设,保障安全通达,其他的地方再通过改造、替代性措施逐步完善;
第三点,无障碍环境建设一定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,不能做了很多东西他没感觉、感觉不好,这也是为什么说要抓重点区域建设、建设服务体系。一些设施不太完善,可以逐渐融入一些新技术、慢慢提升,但成果一定要确保让老百姓有感。
有的建设是大水漫灌今日云策,但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精准滴灌,“精准”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技术的运用、平台的建设、体系化思维的构建,如果没有体系化的思维,最后就很有可能是“开错药、治错病”。
牛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